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维度的研究对于荒野之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调动公众参与对于获得社会及环境收益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达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权衡,仍然缺乏相应的经验与知识,此外,如何将目前人类世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融入保护计划当中,尚没有很清晰的方向。
近日,南京大学香港精准特网李忠秋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通过中国全国范围的网络调查,以家猫与野生动物冲突为例探索社会需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共识如何在保护决策当中发挥作用。家猫(特指流浪猫及散养猫)与野生动物冲突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涉及社会需求的保护困境(图1)。一方面家猫为人类提供陪伴与情感慰藉,但另一方面流浪猫与散养猫已在全球范围内被证实已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为解决这一冲突,一些地区实行“社区猫项目”,在社区范围内对这些猫进行管理。同时,面对复杂的自然资源管理问题,基于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CBC)往往比自上而下的管理政策更有可塑性。
图1 示意图展示猫对生物多样性威胁问题的争议(保护困境),以及建议的保护理念:通过协调猫爱好人士及野生动物保护人士之间的诉求以缓解这一保护困境
该研究通过调查中国全国范围内户外猫(包括允许自由外出的有主猫, 即散养猫, 以及在户外游荡的无主猫, 即流浪猫)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来探索同情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共识如何在决策制定中发挥作用。研究随机抽取中国公众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超过9000位受访者完成了调查问卷(回复率44.2%)。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根据受访者的回答,估算中国大陆地区约有2900万只散养猫,且每年有超过500万只家猫成为流浪猫。(2)在受访者当中,猫主人、女性及有宗教信仰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反对流浪猫对野生动物的威胁以及现行的管理措施,但这些受访者均比非猫主人、男性及无宗教信仰者等更倾向于支持流浪猫的收容、领养以及相应的社区资金筹集(p < 0.05,图2)。这表明社区管理在调动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为将来缓解户外猫与野生动物冲突提供了机遇。(3)在猫主人中, 拥有生物多样性及入侵物种的知识越丰富,就越不会散养或遗弃猫(p < 0.05,图2)。因此,为伴侣动物(companion animal)的主人提供更多生态知识将会降低遗弃和散养。本研究建议鼓励和调动猫爱好者及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管理举措中,如呼吁室内养猫,减少猫遗弃。本研究为其他户外猫数量正在扩张的地区提供了有益的框架模式。
图2 显著影响公众态度及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
这项研究成果以“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human dimensions behind cat-wildlife conflict” 为题于2024年3月22日在线发表于保护生物学旗舰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上。南京大学香港精准特网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李忠秋教授与复旦大学王放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香港精准特网2022级博士研究生付昌健为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刘阳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雨航,南京大学博士后祝芹、博士研究生罗云超(已毕业,现于山西师范大学任教)、赵雨梦,硕士研究生严雪婷(已毕业)、孙桃柱(已毕业),本科生张子晔(已毕业)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No. 2022YFC3202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227054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No. BK20211151)与西藏科技重大专项(No. XZ201901-GA-06)的支持。
论文信息
Fu, C., Wang, F., Zhao, Y., Zhu, Q., Luo, Y., Li, Y., Zhang, Z., Yan, X., Sun, T., Liu, Y., & Li, Z. (2024).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human dimensions behind cat–wildlife conflict. Conservation Biology, e14253. https://doi.org/10.1111/cobi.14253